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学校基本概况................................... 1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
(二)专业设置....................................... 1
(三)在校生情况..................................... 2
1.学生人数...................................... 2
2.生源结构...................................... 3
3.生源质量...................................... 3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3
(一)师资情况及生师比............................... 4
(二)主讲教师情况................................... 5
(三)教授授课情况................................... 5
(四)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5
(五)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6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7
(一)专业建设....................................... 7
1.明晰人才培养特色,规范执行培养方案............ 7
2.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7
(二)课程建设....................................... 7
(三)教材建设....................................... 8
(四)教学改革....................................... 8
(五)实践教学....................................... 8
1.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8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0
3.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10
(六)创新创业教育.................................. 10
1.完善工作机制................................. 10
2.健全制度..................................... 11
3.经费保障..................................... 11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11
5.全方位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12
6.打造创业实践的平台........................... 12
五、质量保障体系.................................. 13
(一)学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3
(二)学院领导班子研究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 13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3
(一)学习满意度.................................... 14
(二)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 15
(三)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生评价.................... 15
(四)奖助学金情况.................................. 15
(五)毕业生综合素质与成就.......................... 16
(六)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16
七、特色发展...................................... 16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6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17
(三)推进信息化发展,建设学习型智慧校园............ 18
八、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18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18
(二)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 18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18
(四)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18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是2000年7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2003年12月教育部首批确认由辽宁师范大学按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学院传承辽宁师范大学优良传统,秉承“厚德博学、自强不息”的校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为重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向应用型院校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9-2020学年是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开创新局面、迎接新挑战的关键年,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研科研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绩。专任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政专项)2项,省高校工委党建课题3项),市级项目5项;院级课题21项;学生参与教师立项课题研究52人次;教师以第一作者岀版教材1部,参编教材4部,参编著作8部;教师公开发表论文112篇(其中第一作者88篇,第二作者23篇,第三作者1篇。人民日报6篇(1篇第一作者,5篇第二作者)、光明日报2篇第二作者,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报论文4篇(2篇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教师获得专利2项(其中一项为第二作者);获辽宁省社科论文获奖2项(一等奖);获沈阳市市社科联论文获奖1项(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获奖57项;其他奖项74项。
学院始终把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作为推动学院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15篇,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活动10多项。30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2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励学生120余人次,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63%。
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内涵建设,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产业振兴,为辽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学院2019-2020学年共开设18个本科专业,其中招生专业数为15个,学科已涵盖文学、法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共5个学科门类。
2019年教育部批准增设“汉语国际教育”1个本科新专业。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本科开设专业一览表
序号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学制 |
学位授予门类 |
1 |
030101K |
法学 |
四年 |
法学 |
2 |
050201 |
英语 |
四年 |
文学 |
3 |
050207 |
日语 |
四年 |
文学 |
4 |
050101 |
汉语言文学 |
四年 |
文学 |
5 |
050103 |
汉语国际教育 |
四年 |
文学 |
6 |
050301 |
新闻学 |
四年 |
文学 |
7 |
050306T |
网络与新媒体 |
四年 |
文学 |
8 |
050303 |
广告学 |
四年 |
文学 |
9 |
0809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工学 |
10 |
080906 |
数字媒体技术 |
四年 |
工学 |
11 |
120203K |
会计学 |
四年 |
管理学 |
12 |
120501 |
图书馆学 |
四年 |
管理学 |
13 |
120901K |
旅游管理 |
四年 |
管理学 |
14 |
130502 |
视觉传达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15 |
130503 |
环境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16 |
130201 |
音乐表演 |
四年 |
艺术学 |
17 |
130504 |
产品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18 |
130505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四年 |
艺术学 |
2019-2020学年,全日制在校生7429人。
2019-2020学年全日制在校生情况统计表 |
|||||||
序号 |
系别 |
专业 |
19级 |
18级 |
17级 |
16级 |
合计 |
1 |
传媒系 |
广告学 |
57 |
62 |
66 |
74 |
259 |
2 |
新闻学 |
128 |
147 |
149 |
198 |
622 |
|
3 |
网络与新媒体 |
58 |
55 |
53 |
|
166 |
|
4 |
法律系 |
法学 |
150 |
134 |
180 |
161 |
625 |
5 |
管理系 |
旅游管理 |
84 |
127 |
150 |
155 |
516 |
6 |
图书馆学 |
48 |
60 |
57 |
76 |
241 |
|
7 |
会计系 |
会计学 |
280 |
321 |
328 |
397 |
1326 |
8 |
计算机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83 |
79 |
49 |
62 |
273 |
9 |
数字媒体技术 |
48 |
51 |
|
|
99 |
|
10 |
外语系 |
英语 |
297 |
311 |
302 |
288 |
1198 |
11 |
日语 |
103 |
96 |
94 |
121 |
414 |
|
12 |
艺术系 |
环境设计 |
43 |
41 |
40 |
43 |
167 |
13 |
视觉传达设计 |
58 |
64 |
60 |
68 |
250 |
|
14 |
中文系 |
汉语言文学 |
366 |
333 |
307 |
227 |
1233 |
15 |
汉语国际教育 |
40 |
|
|
|
40 |
|
合计 |
1843 |
1881 |
1835 |
1870 |
7429 |
2019年,我院面向全国18个省: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福建、安徽、山西、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广东、湖北招生,省外招生839人,约占招生总数的40.92%,第一志愿录取率平均为100%;省内第一志愿录取率为59.04%。
2019年学院计划招生2050人,实际录取2050人,招生录取率为100%。其中普通类1942人,占94.73%;艺术类108人,占5.27%;男生431人,女生1619人;省外录取839人,省内录取1211人,省外录取与省内录取人数比例为1:1.44。
2019年各省招生分布图
2019年各省招生录取率一览表
序号 |
省份 |
计划 招生数 |
实际 录取数 |
1 |
辽宁 |
1211 |
1211 |
2 |
黑龙江 |
70 |
70 |
3 |
吉林 |
20 |
20 |
4 |
内蒙古 |
60 |
60 |
5 |
河北 |
133 |
133 |
6 |
福建 |
10 |
6 |
7 |
安徽 |
40 |
40 |
8 |
山西 |
40 |
44 |
9 |
河南 |
100 |
100 |
10 |
云南 |
30 |
30 |
11 |
陕西 |
20 |
20 |
12 |
甘肃 |
41 |
41 |
13 |
新疆 |
30 |
30 |
14 |
广东 |
15 |
15 |
15 |
四川 |
80 |
80 |
16 |
贵州 |
70 |
70 |
17 |
广西 |
70 |
70 |
18 |
湖北 |
10 |
10 |
2019年各省专业录取分数统计表 |
||||||
省份 |
省线 |
我院录取分数 |
||||
文史 |
理工 |
文史 |
理工 |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
辽宁省 |
482 |
369 |
530.1 |
485.1 |
466.1 |
405.08 |
黑龙江省 |
348 |
324 |
434.11 |
425.09 |
414.07 |
389.09 |
吉林省 |
372 |
350 |
446.11 |
427.1 |
423.08 |
405.08 |
内蒙古自治区 |
, 436 |
352 |
491 |
436 |
392 |
366 |
河北省 |
461 |
379 |
509.12 |
487.11 |
450.11 |
427.11 |
福建省 |
464 |
393 |
493 |
465 |
|
|
安徽省 |
504 |
426 |
517.41 |
509.91 |
443.62 |
428.8 |
山西省 |
405 |
352 |
455.11 |
432.12 |
392.05 |
354.05 |
河南省 |
447 |
385 |
483.11 |
450.11 |
423.11 |
392.11 |
陕西省 |
400 |
363 |
473.1 |
447.09 |
401.11 |
389.09 |
甘肃省 |
400 |
366 |
474 |
426 |
409 |
387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387 |
326 |
434.1 |
384 |
371.08 |
356.09 |
广东省 |
455 |
390 |
498 |
483 |
414 |
392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88 |
347 |
419 |
366.94 |
370.89 |
323.86 |
四川省 |
472 |
459 |
500.1 |
477.11 |
476.08 |
466.07 |
贵州省 |
453 |
369 |
471.1 |
453.1 |
397.09 |
373.09 |
云南省 |
480 |
435 |
509.56 |
480.96 |
452.96 |
425.74 |
湖北省 |
445 |
388 |
489.12 |
447.11 |
396.11 |
396.1 |
2019年本科生录取情况表
学科类别 |
省 内 |
省 外 |
||||
录取总数 |
第一志愿 录取数 |
第一志愿 录取率 |
录取总数 |
第一志愿 录取数 |
第一志愿 录取率 |
|
文史类 |
727 |
395 |
54.33% |
575 |
575 |
100.00% |
理工类 |
458 |
299 |
65.28% |
182 |
182 |
100.00% |
艺术类 |
26 |
21 |
80.77% |
82 |
82 |
100.00% |
合 计 |
1211 |
715 |
59.04% |
839 |
839 |
100.00% |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学院发展目标,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宗旨,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观念,提升广大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学院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为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授课效果,更好地探索因材施教,为调动教师钻研教学,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学院组织督导、专家听课指导。
在“十四五”期间,学院将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促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围绕创建地方特色大学,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截止到2019年底,学院有专职专任教师368人,聘请校外教师174人,生师比为20.19:1。
教师结构表 |
|||
结构类型 |
数量(人) |
比例 |
|
职称结构 |
高级职称 |
63 |
17% |
副高级职称 |
73 |
20% |
|
中级职称 |
80 |
22% |
|
初级职称 |
28 |
8% |
|
未定职称 |
124, |
33% |
|
学历结构 |
博士 |
9 |
2% |
硕士 |
208 |
57% |
|
本科 |
142 |
39% |
|
专科 |
9 |
2% |
|
学位结构 |
博士学位 |
9 |
2% |
硕士学位 |
213 |
58% |
|
学士学位 |
124 |
34% |
|
年龄结构 |
35岁以下 |
177 |
48% |
35-45岁 |
48 |
13% |
|
46-55岁 |
22 |
6% |
|
56岁以上 |
121 |
33% |
|
学缘结构 |
外校学缘 |
363 |
99% |
其中境外学缘 |
11 |
3% |
|
本校学缘 |
5 |
1% |
2019-2020学年学院全年共开设本科课程542门,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授课69门,占开设课程的12.73%;副高级职称教师授课116门,占开设课程的21.41%;中级职称教师授课223门,占开设课程的41.14%;初级职称教师授课134门,占开设课程的24.72%。
2019-2020学年,学院共有高级职称教师63人,全部上课,授课率达100%。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教学工作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19年,专项教学经费投入达1967.74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648.73元,生均实验经费86.82元,生均实习经费65.53元。
2019-2020学年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统计表
项目 |
分项目 |
2019-2020学年 |
教学仪器设备值 |
总值(万元) |
2910.77 |
生均(元) |
3918.12 |
|
新增(万元) |
382.3 |
|
图书 |
总量(册) |
487270 |
生均(册) |
65.6 |
|
入馆读者(万人) |
4.1 |
|
纸质图书借阅量(万册) |
7.4 |
|
电子图书(册) |
610000 |
|
电子期刊(种) |
530 |
|
教学行政用房 |
总面积(平方米) |
98412.04 |
生均面积(平方米) |
13.25 |
|
实验室 |
总面积(平方米) |
27560.37 |
生均面积(平方米) |
3.71 |
加强学院信息化应用设备建设。学院校园网、教学管理系统完善,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及资源建设,挖掘校园网的教学服务功能。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院宽带有线和无线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网络设备,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已形成了万兆主干环路,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的比较完备的校园网络平台,同时拥有100M网通互联网带宽,200M电信互联网带宽,200M移动互联网宽带,32M教育网带宽,4G学生生活区互联网带宽的多出口互联能力,拥有200平方米标准网络中心机房,组建了有20台高性能服务器组成学院网络业务服务器集群,20T智能存储系统,覆盖全院的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网运行可靠、资源丰富。同时还拥有与中国教育网合作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实验网段。具有较高水平数字化校园硬件基础和稳定可靠、可控可管的网络运行服务环境。教师、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大量信息,满足师生拓展知识视野、解决问题、协同学习和个别学习的需要。校园网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务系统已应用于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排课、教室使用、学生网上选课、考试报名、成绩查询和评教等信息化管理,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服务于广大师生,更好的助力学院转型发展。
2019-2020学年,学院继续推进“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质量工程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本科教学水平持续提升。结合我院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等,统筹规划,坚持以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质量为核心,努力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立足现有资源,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办学思路的逐步成熟,经过多次研讨和专家论证,在深入剖析各专业培养计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加深专业薄弱环节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提出专业建设的新思路。
以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中充分考虑学生发展个性化和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按照岗位、职能、流程、项目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和科学重组,注重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实现学生毕业后与实际工作岗位零对接。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一方面,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课程设计中全面贯彻“加强基础、强化实践、发展特长、注重创新、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另一方面,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实践能力”纳入学生学业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学院2019年初提出了提高学生考研率的特色发展举措。学院教务部门、学生部门紧密协同配合,积极推动各专业组织调研、论证等相关工作。出台一系列关于考研学生管理及相关制度文件,组织全院各教学单位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制度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为学生实现考研目标提供政策和教学保障。共组织安排各类考研指导讲座7场次,涉及学生2000余人次。
2019-2020学年,学院组织各教学单位申报3个新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备案和审批,2019年已招生。使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专业数量的增加,使专业布局更加逐向合理。
启动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申报准备工作。2019年5月,学院确定了汉语言文学、会计学、法学3个专业作为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申报,并启动准备工作,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讨论证建设实施方案,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模式。
2019-2020学年,我院共开设课程542门。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教学内容更新,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引入分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020年春季学期,学院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利用微信、QQ、超星课程平台等建设课程368门。
线上教学实施过程采取分类教学方案,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组织教师基于选定的网络教学平台以“教师集中发布任务—学生线上学习—教师阶段指导—学生线上考核”的方式完成线上教学互动,引导教师利用自建的课程,上传PPT课件、电子教材、讲义、阶段习题、测试等教学资源,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沟通。
2019-2020学年各学科门类开设课程数量统计表
学科 门类 |
公共 必修课 |
专业 基础课 |
专业 主干课 |
公共 选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综合 实践类 |
合计 |
法学 |
12 |
6 |
18 |
13 |
7 |
19 |
75 |
文学 |
12 |
33 |
55 |
13 |
31 |
30 |
174 |
工学 |
12 |
16 |
24 |
13 |
24 |
37 |
126 |
管理学 |
12 |
26 |
38 |
13 |
47 |
29 |
165 |
艺术学 |
12 |
10 |
21 |
13 |
22 |
23 |
101 |
2019-2020学年各类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表 |
|||||
学科门类 |
总学分 |
实践教学学分 |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选修课学分 |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
法学 |
160 |
17 |
10.60% |
32 |
20.00% |
文学(均值) |
155 |
23 |
14.80% |
24.4 |
15.70% |
工学(均值) |
159 |
22.5 |
14.10% |
27 |
16.90% |
管理学(均值) |
157 |
24 |
15.30% |
24 |
15.30% |
艺术学(均值) |
163 |
30 |
18.40% |
21.5 |
13.20% |
强化教材的选用和管理工作,重视教材建设,严格执行《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教材选用、预定与发行规定》、《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教材建设管理工作细则》,坚持选用优质教材,并加强教材选用过程质量监管制度,学院按照《教材、教参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教材选用的标准及程序,严格执行审批选用制度。教材必须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和教育部课程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选用时限为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2019-2020学年选用的推荐获奖教材比例为95.8%,选用近三年版本教材比例为85%。
鼓励教师编写教材,2019-2020学年有13名教师主编或参编了教材。
2019-2020年学院继续以教学综合改革为内驱力,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倡导教师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分组式等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学院重点支持有明确教学改革思路、实施方案、实施载体,并能取得较好预期效果的立项申请。
2020年春季学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世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有关要求,确保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不降,最大程度消除疫情防控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学院提前响应,积极应对。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做好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延期开学期间教学预备工作的通知》及《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延期开学期间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方案》,从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效果反馈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周密部署,为线上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保驾护航。
任课教师从最初的探讨和摸索,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大部分教师逐渐形成了多种适当的线上教学模式,学生也慢慢的适应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线上教学整体状态良好。学院共计上线368门课程,累计5023人次的任课教师开展了线上教学,569047人次的学生参与线上学习。学院本着多元教学保质量”的原则,要求各教学单位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广泛应用各类优质在线课程和公共课程服务平台作用,积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教学课堂,利用QQ、微信等建立教学群,组织实施在线学习、在线辅导答疑、线上作业布置及线上考核等工作,努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确保教学质量。
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因疫情带来的心理焦虑等问题,学院教务处发布了《关于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渗透人文关怀和强化心理疏导的意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注意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严格执行《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修订了《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创新创业学分管理规定》,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院出台相关制度并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获得专业学历与职业技能“双证书”,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导游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等级证书等等。
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基本理论与实际结合,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撰写调查报告。
学院采取措施走出校门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就业前得到工作锻炼,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院分别在沈阳、北京、上海、大连等地建立了实习基地,共签署合作协议45个。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社会、尽快融入社会为就业奠定了基础。
学院对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改革,由过去单一的研究型论文转化为多元化的论文形式,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形式。2020届毕业生继续实施。受疫情影响,2020届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采取了线上答辩的形式。学院及各教学单位精心组织与安排,线上答辩过程顺利,秩序井然,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环节的教学质量。
2020届毕业生论文情况汇总表
系别 |
专业 |
论文形式 |
||||
总数 |
研究型 |
理论型 |
应用型 |
创新 |
||
法律系 |
法学 |
161 |
140 |
18 |
0 |
3 |
中文系 |
汉语言文学 |
227 |
205 |
22 |
0 |
0 |
传媒系 |
新闻学 |
198 |
176 |
22 |
0 |
0 |
广告学 |
74 |
69 |
5 |
0 |
0 |
|
管理系 |
旅游管理 |
155 |
129 |
26 |
0 |
0 |
图书馆学 |
76 |
74 |
2 |
0 |
0 |
|
会计系 |
会计学 |
397 |
283 |
114 |
0 |
0 |
计算机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62 |
44 |
18 |
0 |
0 |
外语系 |
英语 |
288 |
17 |
271 |
0 |
0 |
日语 |
121 |
11 |
110 |
0 |
0 |
|
艺术系 |
环境设计 |
43 |
10 |
33 |
0 |
0 |
视觉传达设计 |
68 |
32 |
20 |
0 |
16 |
|
合计 |
1870 |
1190 |
661 |
0 |
19 |
为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学校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规章制度,领导、组织和协调创新创业计划的开展。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实习与就业指导中心、科技处、财务处及各教学单位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案与计划,筹措相关资金,部署具体工作任务。各系成立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小组,负责落实本系项目实施的申报初审、立项答辩、中期管理、结题验收等各项具体工作。
学院制定了《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实施,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新常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结构性改革激发全社会创造力的需求,全面提升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其尽早接触工程与社会实践、参与科研训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逐渐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按照“自愿申报、公平评审、择优立项、规范管理”的基本要求,项目要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资源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参与由政府和社会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教育公益培训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资金和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试行)》,旨在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融入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中,统一由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管理。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老师经培训后可兼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聘请律师、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制定《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教师兼职创新创业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教师兼职创业管理制度。
对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邀请省内外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以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能力与创新实践课,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技能训练。通过增设创新创业学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职业技能大赛等课外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初步掌握职业生涯设计和应聘面试的技巧,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能够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按照学院《创新学分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学生参加种类竞赛、职业大赛、科技活动、主持科研项目、发表的作品、获得的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及职业技能证书都纳入创新学分。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按照具体规划步骤,逐步完善创业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学院投资建立“模拟法庭”,培养和锻炼法学专业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与新闻媒体、法院、律师事务所及其他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并经常带领学生到辽宁广播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参观节目录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模拟法庭竞赛等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外活动;邀请各专业领域专家开设创业教育讲座,讲授各自专业内的前沿科技、发展现状、市场机遇等内容。依托社会开展各级各类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创业实践类活动,如参加庄河市政府举办的“触摸庄河”活动、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法律社会调查等。适当将学生创业实习时间融入到课程实习和专业实习中,推动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竞赛提供实践环境与必要条件。学院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赴庄河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慰问,在关注公益事业、服务社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院组织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赴庄河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以及档案馆等地进行参观、实践,组织法学专业学生到庄河市人民法院参观和旁听庭审,在巩固专业知识基础上拓展思维。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对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院始终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育教学工作是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立德树人是学院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的思想,紧密围绕学院发展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教学、教学改革引领教学、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科学研究提升教学、优质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使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一是出台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制度保障作用。二是学院领导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教学工作,深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坚持教学检查、听课、巡考,倾听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学院重视制度建设,根据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内容覆盖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监控、专业与课程建设、学位管理、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管理、教务管理等各个方面。2019年学院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41号)修订完善了多个教学管理文件,对各个教学环节提出了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加强计划管理、严格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管理、完善制度管理以及信息反馈环节形成闭合式管理体系,以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教师和学生对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职能部门教务处负责组织日常教学运行,各系、部负责将学院的教学安排落实到教研室及每位教师,工作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规范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2019年9月,学院专门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制定实施了《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工作章程》和《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工作条例与办法》《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施办法》等制度性文件。逐步加强加强教学信息收集系统、教学质量评估与评价系统、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等主要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严格教学评估检查制度。认真做好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工作,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优化包括网上评教、教学检查、领导巡视、全员听课、学生教学助理制度、教学信息采集与反馈等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确保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一系列质量标准得到严格落实。
2020年学期初,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搞好线上教学管理工作,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于2020年4月6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线上教学管理、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通知》;4月21日,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改进线上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及广大任课教师及时总结线上教学的经验,整理形成《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线上教学典型案例汇编》向全院推广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常规教学的有效运行,学院坚持每学期开学初、期中、期末进行教学检查。检查教案、教学日历、作业、点名册、试卷、听课记录、毕业论文(设计)等,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进行整改,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强化监督作用,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工作人员通过听课、随访、专访、巡视、座谈与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进行监督。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师的授课情况;检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的执行情况;检查教材、讲稿的完善情况;检查学生听课、笔记(或操作)和作业等情况。教务处联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采取随机巡视的方式,查看日常学院各班级的教学秩序、迟到早退或缺课情况,定期召开教师或学生座谈会,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020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期间,学院要求各单位任课教师要严格把控线上教学秩序,留存线上教学过程的电子档案数据,确保教学过程可追溯,保证教学质量评价公平、公正,对在线教学期间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实时掌握学生在线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考勤情况等学习动态,并将学生线上学习过程纳入各阶段学习效果和课程评价。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学院要求任课教师灵活制定线上课程考核办法,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情况,按照相关成绩管理规定合理评定学生课程成绩。严格课堂考勤制度,由教务处牵头,学生工作部、人事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参加的不定期对各教学单位的学生上课情况进行抽查并及时公布出勤结果,将学生上课出勤率作为各教学单位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上课出勤率。抽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班级出勤率都是100%。
强化考试过程管理,加强学生诚信教育,重视各项考试监考教师的培训工作,严肃考试纪律,严肃处理考试违纪、作弊事件,严抓考风考纪,以考风促学风,圆满完成各种院内外考试工作。为确保学生考核成绩的真实性与公平性,学院考试课程期末考核时间调整至秋季学期。
完善网上评教体系,加强信息收集。学生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学生要查看成绩必须先进行评教,任课教师通过网络系统平台查看评教结果,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加强了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与质量监控,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院通过网络平台,从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内容、教学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向在校生开展了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8%的学生对于学院目前的教学工作表示满意或较满意。
从学生评教及座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良好,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学院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网上评教,每年针对教学工作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同时建立教学管理学生教学助理队伍,随时反馈教学各环节信息,学生教学助理反馈各种教学信息100余条,均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圆满答复和解决。2019-2020学年,学生网上评教达132780人次,被评教师达732人次,获95分以上的教师(人次)占98.6%。
2020年春季学期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以来,学院十分重视线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环节的设置,要求任课教师在线上课程教学中要广泛设置可参与性高、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并安排适宜的课后作业,实时关注学生参与互动和完成作业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线上学习效果的反馈。根据数据显示,有88.66%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说明有效开展线上教学互动,加强师生课上、课下交流,完全可以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达到超乎预期的教学目的,收获应有的教学效果。
2020年,学院共有本科毕业生1871人,其中取得毕业证书1870人,毕业率达99.95%。授予学士学位人数1870人,学位授予达99.95%。就业人数1620人。就业率为86.63%。
2020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5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83%。
2020届毕业生行业流向分布表
行业流向 |
政府 机构 |
事业 单位 |
企业 |
部队 |
出国 |
升学 |
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机会 |
人数 |
11 |
8 |
1145 |
15 |
5 |
55 |
0 |
比例(%) |
0.68% |
0.49% |
70.68% |
0.93% |
0.31% |
3.42% |
0% |
为了解评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学院通过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反馈等方式,对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从已经毕业的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给我们的信息来看,许多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评价方面,我们了解到我院毕业生进入企业单位后综合能力较强,能吃苦,容易接受并适应单位环境,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很高,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等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热爱本职工作,工作态度端正,积极性高,责任心强,成长很快、心理素质好,适度能力强,在单位与同事关系融洽,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爱岗敬业,工作踏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超过95%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2019-2020学年,学院通过各种资助措施为学生发放资金近428.77万元,用于表彰优秀学生追求卓越发展,鼓励和保障家庭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2019-2020学年学生获各种奖助学金情况
奖助学金名称 |
等级 |
人数 |
金额(元) |
国家奖学金 |
国家 |
5 |
40000 |
国家励志奖学金 |
国家 |
207 |
1035000 |
国家一等助学金 |
国家 |
298 |
1311200 |
国家二等助学金 |
国家 |
596 |
1639000 |
省政府奖学金 |
省级 |
10 |
80000 |
新疆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等助学金 |
省级 |
5 |
12500 |
新疆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二等助学金 |
省级 |
12 |
13800 |
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
院级 |
111 |
33300 |
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 |
院级 |
445 |
89000 |
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 |
院级 |
559 |
55900 |
勤工助学金 |
院级 |
3 |
5500 |
高关怀特困生学习费用资助 |
院级 |
50 |
5800 |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社会的需要、是企业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培养适合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追求的目标。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有心理承受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及创造能力。我院独立办学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8届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努力工作,部分学生已升至部门领导,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自主创业的学生有的也小有成就。
学院认真贯彻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的文件精神,2019-2020学年共完成了7092名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及格率为87.07%。
七、特色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学院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通过完善德育课程内容体系,拓宽德育实践渠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院教务处于2020年4月20日印发了《关于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渗透人文关怀和强化心理疏导的意见》;
深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求。学院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培养面向生产与管理实际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着力打造宽松灵活的人才培养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养。我院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先后实行了主辅修制与双学位制、弹性学制等一系列能够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制度。其中主辅修制与双学位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在校时间,根据个人兴趣修读第二专业,进一步扩大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目前,我院面向学生开设7个辅修专业和方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强化学生分流培养,积极助力学生考研、考取公务员、法律职业资格等,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了由基本素质课、能力与创新实践课以及包括专业主修能力课和专业实践课的专业素质实践课构成的综合实践课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基本素质课涉及礼仪、演讲、写作、沟通等方面,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以集中培训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知行测评体系是考核学生道德素质和综合技能的重要指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能力与创新实践课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技能训练。通过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职业技能大赛等课外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专业主修能力课是以需求为导向,依据岗位定位以及能力结构分析设置的专业主修方向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专业实践课包括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是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最终完成本科教学不可或缺的阶段。我院实习方式采用订单实习、顶岗就业实习、集中实习、自主实习、升学实习、创业实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实习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学院继续推进多元化毕业论文形式改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形式,研究型论文、理论型论文(期刊杂志论文)、应用型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报告)、创新创业型论文(创业项目策划书或商业计划书),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推进信息化发展,建设学习型智慧校园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技术优势,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筹措资金,升级改造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打造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使我院信息化教学水平取得长足发展。学院秉承部门协同、数据共享、服务主动、方便快捷的基本原则,逐步建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管理及服务的数字化育人模式。整合校园一卡通、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完成网络收支平台、在线学习平台、学院官网、校园办公自动化、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电子查阅系统等一系列旨在丰富校园网络社区的项目建设,打造了涵盖师生日常学校事务处理、在校生活服务、课余自主学习以及兴趣培养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社区。
学院规模相对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确立,但具有特色的个性化培养计划有待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化。我院作为地方高校,是“相互作用大学”,学院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要致力于发挥学院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地方的问题,使学院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要在教职员工中牢固确立“以地方为中心”的观点,与地方联合解决具体问题并反馈到教学,学院要制定周密的相互作用战略,坚持不懈实践,不断明确学院的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化为学院整体、每位教职员工、学生的自觉追求和一致行动。
我院现有专业结构不很合理,专业后续发展能力不强,特色不鲜明。已招生的18个专业,涵盖了文学、法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形成不了专业群,专业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面对全国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院将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按照专业评估标准进行专业建设并积极组织申报符合新业态、新技术、新领域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力争建成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方案富有创意、专业特色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公认的校级品牌、特色专业。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有效举措,试行开展专业建设考核评估,鼓励各专业办出自身特色。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院将加大教师的引进力度,提高引进人才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契合度,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突出引才重点、拓宽引才渠道,千方百计、不拘一格的引进人才。同时加大对现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学技能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强教师的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的新要求,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四)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疫情之前,学院以线下传统教学为主,部分教师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知识陈旧,不能带给学生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学习理念。学院每年开设的网络选修课数量虽然逐步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由选择度,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知识信息。借助2020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的全面展开,要以全新视角审视现有教学模式,加速学校线上线下课程建设的步伐,同时亦应正视全面线上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诸如网络卡顿、交互不及时、教学监控不到位等新问题,高度关注信息化技术革新,探索线上线下翻转教学新途径,鼓励教师探究教学改革,大力开展学院自有教学资源建设,适应未来发展变化新要求。